【广州日报】广东建“听障儿童疾病诊疗协作网”筛查致聋基因

2017-03-06

广州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李绍斌、江澜、彭福祥、查冠琳)昨日是全国“爱耳日”,主题为“防聋治聋精准诊疗”。广州各大医院纷纷举行“爱耳日”义诊。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,我国每年新产生聋儿3万余名,其中7岁以下聋幼儿就可达80万人。

耳科专家强调,先天聋儿并非不可治,抢救听力的最佳时间是一岁前。而基因检测能明确致聋的遗传因素,及早采取治疗,可以降低耳聋的发生和危害。

初筛通不过可免费测基因

昨天上午,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、广东省优生优育医学检验中心、国内最大的第三方检验中心金域检验合作发起“听障儿童疾病诊疗协作网”,为初次物理听力筛查没有通过或者有听力高危新生儿、儿童提供免费耳聋基因检测。

目前, 省内各大医院开展了免费的新生儿听力筛查。据中山三院耳内科主任曾祥丽介绍,现行的新生儿听力筛查主要采取物理听力筛查,存在一定局限,容易致迟发性耳聋、药物性耳聋等遗传性耳聋“漏检”。

2岁的辉仔(化名)感冒后拒绝吃药,哭闹不休。年轻的爸爸情急之下打了孩子一耳光,谁知辉仔竟然听不见了。到医院进行基因检测发现,辉仔得了一种隐性遗传的内耳病——“前庭导水管扩大”。尽管出生后听力没有问题,但一旦遭遇感冒、外力冲击等,听力就会骤然下降,若干预不及时,听力损伤将不可逆转。

据曾祥丽介绍,类似辉仔这样的迟发性耳聋和药物性耳聋患者出生时听力正常,但是因为致病基因作用,随着年龄增长或使用氨基糖苷等药物的影响,最终会引发耳聋。她建议,在新生儿的听力筛查中采取“基因检测+物理听力筛查”的联合筛查方式,兜住“漏网之鱼”,从而对先天聋儿早发现、早干预,避免影响孩子语言能力的发育。

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获悉,中山三院还将开通“绿色通道”,在加入协作网的基层医院检测出遗传耳聋病的患儿,可直接转诊至该院耳鼻喉科。同时, 本月中山三院还将为20名未成年人补贴1.5万元/人的人工耳蜗设备费。

一岁是抢救听力最佳时机

先天聋儿有没有抢救听力的机会?中山大学附属一院耳鼻咽喉科耳专科主任、主任医师熊观霞介绍,孩子一旦诊断为先天性聋,治疗要越快开始越好。新生儿筛查为先天性聋后,3到6个月就要开始早期干预,比如佩戴助听器等,到一岁左右则可以考虑植入人工耳蜗。熊观霞指出,由于手术需要全麻,一般认为孩子长到一岁左右做手术比较安全。不过,孩子经综合评估,手术时间可以提前。该院曾为十月龄的孩子植入人工耳蜗,疗效较好。

中山大学附属一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陈锡辉指出,抢救听力需争分夺秒。2~3岁是儿童言语中枢发育的敏感期。先天聋儿若能在此之前植入人工耳蜗,在听说方面的发育就可以跟得上普通孩子。

相关新闻

0~14岁听障儿康复每月或补助1700元

广州日报讯(全媒体记者卢文洁 通讯员穗残宣)昨日广州市残联与多家单位共同举办广州市第18次全国“爱耳日”活动,开展现场讲座、咨询等服务。记者获悉,广州市对残疾人康复资助标准不断提高,目前0~14岁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到残联指定的定点康复训练机构康复,每月可领取1700元补助。

据介绍,广州市残联不断推进残疾人康复资助工作,残疾人康复资助的标准不断提高、资助的范围不断扩大。目前,对听力语言障碍患者的资助有:1.0~14岁听力语言残疾儿童康复训练1700元/月;2.聋人配置助听器3600元/例;3.残疾障碍者首次办理《残疾人证》残疾程度评定和必要检查费用资助200元。

http://gz.ifeng.com/a/20170304/5434033_1.shtml